今天是2018年8月23日 星期四,欢迎光临本站 宿州市埇桥区连春驯兽表演团 网址: lcxsbyt.com

行业动态

宿州埇桥:“马戏之乡”新鲜事

文字:[大][中][小] 2015-5-21    浏览次数:680    

近年来,宿州市埇桥区大力扶持马戏表演业,吸引众多艺人返乡创业,在蒿沟乡形成马戏基地,为全国各地马戏团输送“动物演员”



近日,记者走进宿州市埇桥区蒿沟乡高滩村,仿佛置身“动物王国”,沉浸在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氛围中。

埇桥区是‘中国马戏之乡’,蒿沟乡是埇桥马戏发祥地之一。

埇桥区文化馆副馆长张永恒介绍。然而,埇桥马戏长期囿于“走江湖”的小圈子内,未能形成产业。为此,该区近年来大力扶持马戏艺术,吸引众多马戏艺人带着资金和技术返乡“发枝散叶”,在蒿沟乡形成了马戏繁育、驯化基地,为全国各地马戏团培养“动物演员”。

来到村民李同海家的院子,迎面一只非洲狮在笼中一跃而起,晃动着大蓬头。“他向客人打招呼呢!我给它起了个洋名叫‘戴瑞’。”李同海笑道。记者唤了一声“戴瑞”,它变得更兴奋了。“戴瑞”是外地马戏团送来的病狮子,在这里受到精心护理后,现在变得膘肥体壮了。

循声走近虎舍,一只高大的斑斓猛虎与记者隔栏四目相对。李同海唤了一声“来财”,往它嘴里塞了几块牛肉,它立刻温顺起来。“狮子老虎只吃瘦肉,对活鸡 更是‘情有独钟’。”李同海说,他家的6只成年狮子老虎,每月“伙食费”高达1万多元。在这只公虎后面,一只叫“咪咪”的母虎眯着眼躺在地上,3只刚出生 的虎崽伏在妈妈身上喝奶。小虎刚出世时,老李还为母虎伺候过“月子”,并在虎舍安装了监视探头。

动物生下来就有人照顾,驯化起来更加容易。”李同海领着记者来到他弟弟李同山家,只见院内有宽敞的动物训练场,家中两只小虎已有3个月大。李同山每 天把它们抱上绣球玩一会,让它们在玩耍中学会蹬绣球。“这和传统马戏团的强制驯化不同,我们称之为‘感情驯化’。”李同海说。

记者随后来到一条“村村通”道路上,一只猴子拄着两根竹竿努力向前走,后面一位老汉喊“慢点,慢点”,不时上去扶一把,看上去像一对亲密的爷孙俩。原 来,村民郑国伍正在教小猴子学踩高跷。“该轮到教小狗和山羊学习了。”老郑说完朝家门口走去,一声呼唤之后,一只小狗乖乖坐到板凳上,按主人指令叼起数字 板。 “别看它只是俺村最常见的土狗,一旦学成出山,可就是活跃在全国舞台上的动物明星。”老郑眼中充满了希望。

为服务现代马戏,俺村驯兽采用了新理念。”老郑说,过去马戏团驯化动物简单粗暴,我们乡的驯兽员对动物“因材施教”,按照它们的兴趣进行培养,“争取改变传统马戏威吓动物的形象,让观众看到的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。”

创新一个马戏节目可获政府3万元至5万元奖励,埇桥区“马戏创新计划”激发了驯兽师们的创新热情。老郑琢磨着让猴子分成两组打篮球,还有村民编排动物 与人合演赵本山小品。“单纯的动物杂耍越发没有市场,融娱乐性、趣味性、知识性于一炉才是马戏的出路。”埇桥区委宣传部一位干部说。

动物繁育驯养基地,是埇桥马戏产业“五个一工程”的一部分。埇桥区文化馆副馆长张永恒介绍,该区正在规划一座马戏城、一所马戏学校、一个动物繁殖饲养 驯化基地、一个野生动物园、一个马戏艺术基金会。未来5年,将以马戏城为龙头,兴办文化旅游产业;以马戏学校为龙头,兴办马戏教育产业;以马戏演出为依 托,兴办演出服装、道具产业,力争发展从业人员2万人,马戏年产值达到4亿元。

返回上一步
打印此页
[向上]
在线客服
咨询电话:
18305571612

请扫描二维码
打开手机站